新加坡如何变绿
新加坡是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左右,人工绿化面积达到每千人10.5亩,园林面积达到9500多公顷,占国土的近八分之一。而这样的“绿化成绩”绝非先天使然,新加坡在独立前其实也只是个杂草丛生,沼泽地多,居住环境恶劣的小国家而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新加坡早已实现了“华丽转身”,骄傲地打上了“绿色”的标签。资深留学顾问为所有想要去新加坡留学的学生介绍新加坡如何“变绿”。
新加坡的“变绿”得益于自上而下的长远和全局规划。早在1963年新加坡独立前,时任总理李光耀就提出了“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构想。
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于1963年提出了“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构想,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可以逐步地提升人民素质和生活品质。1965年建国后不久,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建设“花园城市”的规划目标。在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新加坡留学园林专业
在之后的约半个世纪里,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着“绿化新加坡”的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具体规划并严格实施。对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的绿化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等都逐步设立了明确规定,如60年代制定了每个镇区中心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的规划;80年代制定了将5%的土地设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等。
绿化用地和城市用水、轨道交通等系统一样被纳入了新加坡的全局规划之中,这极大地保证了新加坡绿化实施的可行性。
新加坡的绿化成就是政府动员和全民参与的结果,而全体市民也相对公平地成为了享受这一成果的获益者。
在新加坡,绿化的布局也讲求公平。全国每个大区域都有一大块自然保护区和树林。新加坡在中央、东北、西北等不同区域建立了四个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保留原始的热带雨林;在东部和西南部又建立了两个树木保存区,砍伐树木必须经过批准。这使全国每一个大区域都有一大块自然保护区和树林。同时,中心城区和政府组屋区每隔一个小区域都要保留一块空地开辟成小公园,确保绿化分布均匀,这种布局既使整个城市格局均衡有序,也使市民感受到了绿化上的公平。
新加坡除了有“花园城市”的美名,还常被戏称为Fine City (罚款城市),而在绿化这件事上,两者实现了“统一”。新加坡的绿化法制健全,赏罚分明。香港企业戴德梁行就曾因未经许可在新加坡砍掉一棵树,付出了约为78000新元的罚款和赔偿金。
除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新加坡法律也向为绿化做出贡献的人提供奖励。例如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就可予减缴房地产税。而对城市绿化有杰出贡献者,总统还可能会亲自授勋。
新加坡的绿化权责分明,除了国家公园局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设的负责绿化事务的专门机构,开发商、市镇理事会等也都有责任建设和维护相应范围内的绿化设施。
新加坡关于绿化的权责分明,比如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地、树木是国家公园局管的;市镇中小区公园、绿地是开发商建设,市镇理事会维护。此外,新加坡还有专门的“树医生”,每周为树“看诊”。如果树木出现任何问题,他们都需要汇报原因。
下一篇:十大你不容错过的新加坡水果